内蒙古日报记者 帅政
盛夏之际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满目青翠让人忘记了这里地处毛乌素沙地北缘,曾是黄沙漫卷的地方。而嘎查牧民乌力吉德力格,就是染绿这片黄沙的功臣。
乌力吉德力格家有8500亩牧场,20世纪70年代时,其中有近7000亩是漫漫黄沙,能放牧的1500亩也在慢慢退化。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乌力吉德力格意识到,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治沙造林,恢复生态。
1972年,刚刚结婚的乌力吉德力格就带着妻子和父母,开始了漫漫治沙路。黄沙里,运树苗只能靠牲畜驮、人工背。没钱雇人,就和邻居商量着互相帮忙。每次种树,累了就躺在沙梁上歇歇,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可是无数次,肆虐的黄沙把刚种下的树苗掩埋、刮走。一棵棵树苗、一袋袋草籽,还有全家人的汗水,一次次随风而逝。然而,早已下定决心治沙的乌力吉德力格从没想过放弃。凭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他在黄沙里种下了沙柳、沙蒿、柠条、杨柴……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终于将牧场内的漫漫黄沙,变成了青青草原。
2004年,生态补偿政策出台,乌力吉德力格把全嘎查有治沙造林意愿但苦于没有技术支持的农牧民集中在一起,将植绿经验传授给大家,还邀请林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在乌力吉德力格的带动下,嘎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植绿行动。如今,巴彦乌素嘎查被绿色铺满,植被覆盖率达到97%。2024年,乌力吉德力格荣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4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称号。
巴彦乌素嘎查党支部副书记黄金锁说:“正因为有了乌力吉德力格这样的一批老党员、老前辈一直关心嘎查的发展,嘎查才会在全民富裕的好时代步入发展‘快车道’。”
望着嘎查郁郁葱葱的草场,乌力吉德力格感慨道:“我种了一辈子的树不算完,我的儿子和孙子还会继续接着种。”
9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